赢在直销网:位于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园区,汇集首都技术、人才、文化、政策优势。专为各品牌直销商家量身打造, 致力提供最全面、最美观、快速稳定的网络直销平台。已逐渐成为顾客和直销商家值得信赖的服务平台。欢迎直销商家立即入驻,把握先机,赢得直销未来。
中医养生文化概览
发布时间:2013-01-23
中医文化溯源
救治于后不若摄养于先(上医治未病,下医治已病)
疾病不是一天产生的,如果不注意平时的健康保养,等到疾病发生的时候在去治疗,往往为时已晚。
治疗疾病不仅会花费大量的金钱,有的甚至无法挽回生命。社会上很多有钱有名的人都是因为不注意身体而英年早逝,如王筠瑶、傅彪、梅艳芳、高秀敏等,非常可惜!
中医产生于中国,经过数千年发展,具有独特理论体系,是有着丰富的养生方法和诊疗手段的传统医学。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文化渊远流长,维护着世代华夏儿女的身体健康,为子孙后代的繁衍生息做出了巨大贡献。
伏羲氏画八卦—> 神农氏尝百草—> 黄帝制九针—> 扁鹊—> 华佗—> 孙思邈—> 李时珍
通过几前年的创造积累,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中华医学四大经典: 《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八十一难经》。
中医文化渊源流长,维护着世代华夏儿女的身体健康,延续了子孙后代的繁衍生息。
中医文化在最早在对待人类疾病的态度上用“养、调、治”的基本原则,在对待人类身体健康上科学地、规范地提出了养生要点:“保养”与“补养”。
其实,人类一直都在与生老病死做斗争。我们的祖先在治疗各种疾病的实践中总结出人如何少生病、不生病,乃至健康长寿的方法,我们称之为“养生之道”!
中医养生的观念
一、救治于后不若摄养于先 (上医治未病,下医治已病)
疾病不是一天产生的,如果不注意平时的健康保养,等到疾病发生的时候在去治疗,往往为时已晚。
治疗疾病不仅会花费大量的金钱,有的甚至无法挽回生命。社会上很多有钱有名的人都是因为不注意身体而英年早逝,如王筠瑶、傅彪、梅艳芳、高秀敏等,非常可惜!
二、食疗优先于药疗; (中药分上品,中品,下品三品)
上品中药为食疗两用,没有副作用,可长期服用,如枸积、人参、中草药保健品等;
中品中药针对特定疾病,有毒副作用,有疗程,不能长期服用,用作中药复方原料;
下品中药以毒攻毒,有巨毒,不能轻易使用,如砒霜、抗生素、激素等。
因此保养身体的最好中草药是中药中的上品,比如灵芝、人参、五味子、茯苓、香姑、银耳、金针姑等。这些有很多都是我们日常的食物!
三、三分治七分养
人生病不是一天就完成的,很多疾病都是长时间的积累产生的,如免疫力降低、环境污染、不良饮食习惯、不良生活习惯、心理压力等,这些因素首先产生亚健康症状,当人体不采取保护措施,则会发展为疾病。因此在发病之前就应该积极采取中医养生,保持良好的健康状态!
生病之后的康复,也应该加强营养和中草药的功能性补养,使疾病康复的速度加快,在康复的过程也是个缓慢的修复过程,而且会出现疾病的相似症状,所谓疾病从哪里来就从哪里去!
四、精神和机体的整体平衡才能健康
健康的人是平衡的,即精神体和肌体的平衡,所以要注重情志调养。 “形而上谓之道,形而下谓之器,道器合一”就是整体平衡。
人体是形而上(精神体)驾御形而下(肌体)的。两者相辅相成。
人的健康,首先是精神体的健康,次之是肌体的健康。(七情内伤)
五、固本培元,扶正祛邪
《黄帝内经》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人体生病,85%都是因为人体本身的正气不足,所谓正气就是人体的免疫功能以及各脏腑功能以及精液气血等。当人体正气旺盛,人体都可以抵抗外来邪气的入侵而不生病。因此要想拥有健康,少生病不生病,就必须长期保养身体,固本培元,拥有健康!
六、 辨证调理、整体平衡
人体的各个脏腑器官都不是独立存在的,相互之间都有着密切的关联,人体是一个整体,只有整体平衡才拥有健康。
中医对疾病的诊断讲究辨证施治,只有辨证才能找出疾病产生的根源。中医辨证讲究阴阳、虚实、寒热、表里八纲,结合五脏相生相克理论,就可以轻易找到疾病的根源。然后用君臣配伍的复方中药进行调理治疗。无限极系列中草药保健食品在辨证的基础上可以进行产品搭配,对人体具有良好的康复促进和修复作用。
中医五行五脏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属性元素。 这五种物质属性元素“相生”、“相克”的规律作为阐释天地万物联系的基本法则,从而形成了五行学说。
中医养生的核心思想是“整体—平衡”, 五行学说就是这一理论的体现,在指导养生调理方面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
五行学说,将人体的内脏分别归属于五个系统,以五行的特性来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以五行相生相克说明五脏之间的联系和制约所达成的平衡关系。
藏象学说,“藏象”二字,首见于《素问?六节藏象论》藏,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象,是指表现于外生理功能和病理现象。
所谓藏象,即藏于体内的内脏所表现于外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现象。
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它是在医疗实践基础上,在阴阳五行学说的指导下概括总结而成的,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中医将人体各藏象与五行中的五种元素相对应,从而将人体各个系统联系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每个系统之间都存在不同的关系,使复杂的人体结构变得简单明了,对疾病的辨证论治起到全面科学的指导作用!
五行 木 火 土 金 水
五脏 肝 心 脾 肺 肾
五腑 胆 小肠 胃 大肠 膀胱
五季 春 夏 长夏 秋 冬
五方 东 南 中 西 北
五色 青 赤 黄 白 黑
五味 酸 苦 甘 辛 咸
情志 怒 喜 忧思 悲 恐
开窍 目 舌 口 鼻 耳及二阴
其华 爪 面 唇 皮肤 发
在身 筋 心脉 肉 皮毛 骨
明白以上对应关系,再结合五行生克原理,就可以非常快速地找到疾病的症状所对应的脏腑功能失调,对相应脏腑功能的调整,就能消除疾病的症状!
一、肝 血之存库 藏血,主疏泄,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在志为怒,在液为泪。
藏血: 肝,血之存库,肝是藏血的地方,对血液进行清洁净化。肝解毒的过程就是清洁血液的过程,因此在人体里面,肝是最主要的排毒器官!
主疏泄: 保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通而不滞,散而不郁。说明肝就象树木生长一样将干净的血液输送到全身各处,使身体得到营养生长。
在体合筋: 肌腱、韧带和筋膜出现病变, 血不养筋,关节活动不利, 易于疲劳或肢体麻木, 屈伸不利,手足震颤。 说明筋的机能失调于肝功能失调有密切关系。
其华在爪: 指甲薄而软,易脆裂,枯而无光,甚至变形。 肝功能失调会导致指甲病变,反之通过指甲以上变化也可以推断出身体内肝功能失调。
开窍于目: 肝阴不足→两目干涩 肝阳不足→视物不清 肝经风热→目赤痒痛 肝火上炎→目赤肿痛
在志为怒:急躁易怒
在液为泪:两目干涩,流泪增多或目眵
二、心 君主之官 主血脉,主神明, 在志为喜,在液为汗, 在体合脉,其华在面, 在窍为舌。
主血脉: 心血亏虚:心慌、心悸、面色无华。 心血淤阻:心闷痛、面色灰暗。
主神明: 出现失眠、多梦、神志不宁或反应迟钝、健忘、精神萎靡等。
在志为喜: 过喜则神伤
在液为汗: 动则汗多
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心气过盛:现红赤脸、且脸常 有红晕,多现血压, 血脂异常; 心血淤阻:脸颊及嘴唇呈紫色,是血在脉管中循行无力,多现血脉阻滞。
在窍为舌: 舌,心之苗。 心脉亏损:舌面皱折、裂痕。心火上炎:舌尖鲜红。 心血淤阻:舌质紫斑。心神失常:舌卷、舌强直、舌歪、言语有障碍。
三、脾 “后天之本” 气血化生之源
主运化,在志为思,在液为涎,在体合肌肉,主四肢,在窍为口,其华在唇。
主运化: 运化失调,腹胀,食欲不振,大便溏烂,疲倦,消瘦,湿症、痰症、饮症,甚至水肿。
在志为思: 思虑过度,出现气结,气滞→不思饮食,头目眩晕,脘腹胀满。
在液为涎: 口液分泌增多,流涎。
在体合肌肉, 主四肢: 虚胖、消瘦。
在窍为口: 脾运失健:口淡无味,食欲减退; 湿热困脾:口甜、口粘、口臭、口干、舌两侧有明显牙齿印; 口腔症状:口中多现溃疡,溃烂或牙龈肿痛,嘴角溃烂等。
其华在唇: 脾运失健:唇色淡白; 脾火上炎:唇色血红; 湿热困脾:唇燥褪皮。
四、肺 朝百脉,司呼吸
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主通调水道,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在液为涕,在志为悲。
主气,司呼吸, 主宣发肃降: 胸闷、鼻塞、呼吸浅表、短促、咳痰、咳嗽、气喘、呼吸不畅、无力。
在体合皮 其华在毛: 皮毛防御功能减退,容易感冒,皮毛憔悴枯槁,皮肤易发炎,毛窍多闭塞现痤疮粉刺,肤质差,疤痕难消等肤质问题。
在志为悲: 过悲则伤肺
开窍于鼻 在液为涕:肺气失宣→鼻塞流涕,嗅觉失灵,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
肺热→鼻塞,涕黄浊, 嗅觉减退
肺燥→鼻腔干燥
肺寒→鼻流清涕
五、肾 先天之本,百病之源
藏精,主生长、发育和生殖,主水,在志为恐,在液为唾,在体为骨,主骨生髓通于脑,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和两阴。
藏精,主生长发育和生殖: 肾精亏损:生殖机能减退,如男子阳痿、早泄、遗精,女子月经不调,无性欲,易衰老,重则不孕不育。
主水: 体液代谢异常,甚至水肿。
在志为恐:“恐则气下,惊则气乱” 下焦胀满,甚而失禁。
在液为唾: 唾为肾精所化生。
在体为骨,主骨生髓,其华在发: 腿软无力,腰酸背疼,骨质疏松,易骨折,小儿发育迟缓,记忆力减退。“齿为骨之余”:小儿牙齿生长缓慢成人牙齿早脱。“发为血之余”:头发枯槁、泛黄,发质差,易断裂分叉,早脱早白。
开窍于耳和二阴:肾精不足:听力减退、耳鸣、耳聋、耳炎症、耳痒;肾气化失常:小便、大便异常,如尿频、夜尿、遗尿、尿闭,大便稀溏频繁。
腑脏表里关系
一、胆:与肝互为表里
胆汁是从肝脏分泌出来的,胆是贮藏和排泄胆汁的,帮助消化食物。
二、胃:与脾互为表里
上接食道,下接小肠。主要功能受纳腐熟水谷。 “胃气下降”。
三、小肠:与心互为表里
上接胃,下接大肠。主要功能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
四、大肠:与肺互为表里
上接小肠,下端通肛门。主要功能是传导糟粕。
五、膀胱:与肾互为表里
位于腹下。主要功能是贮存和排泄尿液。
六、三焦:与心包互为表里
上焦,心、肺;中焦,脾、胃;下焦,肝、肾、小肠、大肠、膀胱等。
阴阳气血虚实
中医里讲“阴”即为物质,“阳”即为能量,阴阳可以互相转化,既能量和物质可以互相转化。比如食物中的糖分,被人体吸收后可以转化为能量供给人体活动,这就是阳,如果被人体所储存,既转化为糖原,则是阴。如糖尿病人都是阴虚症状,也就是储存的物质不足,因此就消瘦。
“阴虚”即指人体必须的物质不足。“阳虚”即指人体能量不足。
“阴”在人体中代表人体中所有必须的物质,包括水分、血液、体液、糖分等各种人体组成物质。
“阳”在人体代表人体内的能量,包括气、热量、力量、可转化为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等。
“气”在人体属阳,代表能量,气虚则人体能量不足,活力不足,易疲劳。
“血”在人体属阴,代表血液,血虚则人体面色苍白无华,血液不足,贫血。
“虚”指虚症,即少,不足。人体大部分疾病都跟虚症有关;“实”指实症,即造成疾病的外邪。
中医治病的原则是“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东方人的体质属于内虚、中庸得体质,所以在治疗疾病之前不要随便清、排、泻, 一定要看好是虚症还是实症。鉴于保健养生类的人群都属于亚健康状态,不属于实症,而中医又有“救治于后,不若摄养于先”(摄养:即摄取调养)的古训,所以建议一般切忌勿乱清、乱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