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在直销网:位于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园区,汇集首都技术、人才、文化、政策优势。专为各品牌直销商家量身打造, 致力提供最全面、最美观、快速稳定的网络直销平台。已逐渐成为顾客和直销商家值得信赖的服务平台。欢迎直销商家立即入驻,把握先机,赢得直销未来。
新西兰皇家科学院首席科学家高益槐教授的家国情怀
发布时间:2013-07-18
新西兰皇家科学院首席科学家高益槐教授的家国情怀
8月10日,北京 2 2012年8月10号北京人民大会堂,高益槐从中国侨联主席林军和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手中接过“中国侨界贡献奖(创新人才奖)”的奖牌和证书。他表示,最快乐的事是用科技创新带动家乡人民奔小康,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留下自己的印迹。
福建古田,是一座气候温润、物产丰饶的历史古城。生于斯长于斯的高益槐,从小就痴迷的爱上了这片有着丰富生物资源的土地;长大后,他成为国际著名的真菌学家和医学营养学家,近年来,他更用自己的科研成果带动农民奔“小康”,为发展祖国的生物经济和创造性解决“三农”问题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8月中旬,记者在北京访问了这位新西兰皇家科学院首席科学家、新西兰梅西大学瑞德特学院高级研究统筹、新西兰天然药物研究生所长、中国国务院海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协海智专家,听他讲述了他与生物经济的不解之缘,他对“十二五”时期生物科技创新和生物产业发展的看法,以及他心中的家国情怀。
在“生物革命”领域,高益槐是一位勇敢的探索者,几十年如一日地不断向科研巅峰冲击。而这一切的根源,恐怕要追溯到幼年时他与绿水青山结下的深厚情缘。
小时候,高益槐经常随着父亲去采蘑菇,那时候山间、田野、果园中到处都是风味独特的牛肝菌以及清爽脆口的银耳等菇类。平日里,家人给他讲的神话传说中也有许多关于菌菇的故事,比如神农氏尝百草、白娘子就许仙.........潜移默化中,高益槐暗暗立下了揭开菌菇世界神秘面纱的坚定志向。
中学毕业后正值“文革”,无学可上的高益槐就把全部心思用在了研究白木耳、香菇、竹荪等食药用菌的人工种植上。1977年恢复高考,高益槐的成绩在全省名列前茅,有很多名牌大学可以选择,可他却毅然选择了福建农学院,只是为了能继续研究菇类。
1982年,高益槐毕业后留校任教。当时,国家的“星火计划”、“科技创新 ”等浪潮正在兴起,科研成果转化成生产力的喜讯不断传出。高益槐坐不住了,1986年他向学校提出停薪留职,决定回乡下用自己的技术为家乡百姓造福。他认为:“只有到第一线,才能取得技术上的突破。”
在家乡的沃土中,高益槐培育了食用菌新品种迅速取得全面突破,得到了国家、省科委的嘉奖,因而,在1990年他已成为全国50位优秀青年科学家之一和全国18个省、市、县政府脱贫致富的高级技术顾问,其香菇、竹荪、白木耳育种和栽培技术研究纳入到国家科委和省里的“星火计划”,他亦被当地农民誉为“科技财神爷”。
1992年,这位在国内功成名就的科学家再次做出惊人之举-------不顾家人的反对,远赴万里之外的岛国新西兰,从零做起,从栽培育种转入天然生物医学营养的研究 ,很多人对高益槐在盛名之下却放弃一切奔走他乡不理解。“我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高益槐这样说,“当时国内没有先进的医学营养学的研究设备和先进技术,我只能选择出去。”
就这样,年过四旬的高益槐以高级访问学者的身份来到了新西兰皇家科学院,由此揭开了他科研生涯的暂新篇章。1994年高益槐正式成为新西兰皇家科学院土地保护研究所的研究员;1999年受聘为高级研究员、真菌学家;2002年调任新西兰皇家科学院作物和食品研究所任首席科学家,兼梅西大学食品营养和人类健康学院高级研究员、教授;之后兼任新西兰生物活性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2009年,在梅西大学升任瑞德特学院高级研究统筹、博士生导师,同时兼任奥克兰大学博导。
这一切的背后,是高教授夜以继日的付出和在学术上取得的骄人成果。如今,他的专业研究领域涉及到真菌学、医学营养学、天然药物学、药动学、药物代谢学等各个前沿高端领域。共著有英、中、韩等学术专著10部,发表国际论文百余篇。研究成果两次获国际发明奖,获得国际原创性专利6个,发明天然药物、营养保健(食)品、功能型护肤品和天然饮料等四大系列60余款健康产品。
在新西兰,高益槐获得了巨大的成就和荣誉。他研制的天然药物产品“甘诺宝力”,以其卓越的品质和完美的功效,被新西兰政府作为特殊健康礼物赠送给各国首脑,并被誉为“元首级健康品”。他所取得的其他数十种成果也被迅速推向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中国、泰国、缅甸等市场。新西兰前总理珍妮.谢普莉这样对他做出评价:“高益槐是屈指可数的天才真菌学家及医学营养学家之一。我以与他为友而感到骄傲。”
然而,在异国他乡再次功成名就的高益槐却并不快乐,他心中始终有个声音在问:我到底在为谁工作?假如我有一身技术而没给祖国服务,如何对得起生我养我的那片土地?
生长在闽东那片山水之间,高益槐对乡土、乡亲始终有着一份不可割舍的情感和责任。
当年放弃教职回乡下,高益槐就带领其他科研人员用科研成果帮助古田人民走出了一条科技兴农的道理。他用“一朵菇”撑起了古田43万人民的致富之路,让福建省古田县成为闻名一时的“中国食用菌之都”。他的不少研究成功,还被“国家星火计划”推广到中国27个省市,造福了千千万万的农民,他也因此被
当地老百姓成为“财神爷”,成为造福一方的真菌学家。
在海外的日子里,高益槐虽然身在新西兰,但从来没有忘记养育自己的故土。他一直热心于华人权益工作,在新西兰华人界拥有崇高声望,同时还担任新西兰政府“新西兰亚洲2000发展基金会”领导成员,为中新两国科技、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他时常抽空回国讲学,时刻牵挂着家乡农民的致富问题。每次回国,他都会到家乡看看。
高益槐看到,尽管中国经济发展迅速,但农村依然很苦。虽然政府不断加大支农的力度 ,取消了“农业税”,给予农民各种补助资金和“反税”,但终究没有解决从“输血”变“造血”的本质问题。他就琢磨,能否用自己掌握的生物前沿科技,在家乡发展特色生物经济,推动当地新型产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他想:“如今全国各地培育的各种菇类已供大于求,人们将它作蔬菜吃,这能消耗多少?如果用我们研究成功的独特的专利技术,将它经过精纯提取做成功能型'甘诺宝力’系列高级健康品、天然药物和精细化工产品,就能消耗应用大量的鲜、干菇。让菇农增效增收,带动起一片农村产业。”
带着这样的思考,在海外有着优越生活条件的高益槐毅然决定回国,用自己的科研成果造福乡亲,报效祖国和人民。从2005年起,高益槐陆续投资2000万美元,在家乡福建宁德成立了安发(福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安发生物)。
几年间,安发生物已在省内外建立原料基地20多个,大力推广“企业+基地+农户”的合作模式,推动农村就业、农民致富、农业增收,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截止目前,使用的农林牧副渔等原材料已达一万多吨,原材料收购金额达到8000多万元 ,直接带动农民增收6000多万元。公司旗下的生物科技园自2010年9月份正式投产后,2010年度已完成年销售产值1.68亿元人民币,纳税532万元;2011年实现年销售产值3.46亿元,纳税超1100万元,按此势头,每年都有翻番增值的可能。
作为中国科协“海智计划”福建生物科技及农源型工作的示范点,安发生物还在宁德兴建了一个占地125亩的现代化国际科技生物园,期望建立一个国际性的现代化的“农源型工业===生物产业====生物经济”的较为完善的产业链模式。
“生物产业是‘十二五’规划中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型产业的组成部分。我们只要静下心来,在山、水、海、田上做文章。地上地下,海里海上,都有无尽的宝库,只要发挥区域特色资源优势,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百姓生活就一定能够丰裕富足。”高益槐如是说。
“长期在海外工作和生活的经历,让我对爱国有更深的理解。我一直认为只有出过国,才会更爱国,更想为国家做点事。”高益槐感慨的说,“科技强国、实业报国是每一个海外学者不能割舍的情怀”。
高益槐认为,21世纪是生命科学和生物工程的世纪,国药兴邦、济世、腾飞、走向世界,最好的时机已经到来。“我想用我多年的研究成果和思路,教会家乡父老‘使用鱼竿钓鱼’。”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迅速提高国内相关领域科研创新的能力,建立有效的技术支撑体系,对生物资源原料进行规范种植和深加工,提高其价值,从而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带动多层次生物产业的发展。
几年来,在高益槐的苦心经营下,安发生物科技园区的建设、发展,为福建省发展新型产业提供了一个成功的典范。它不仅为宁德当地提高农业附加值、推进生物医药产业化进程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也标志着福建省的生物科技产业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仅2011年,安发生物就使用农林牧副渔原料5000多吨。当地拓荣太子参的价格由4年前的不到40元/公斤,飙升到现在的360元/公斤;古田银耳和其他食用菌价格也普遍上升了15%。而安发生物涉及的生物原料已达300余种,除了20几种菇类外,还包括枇杷、荔枝、桂圆、橄榄、茶叶、绞股蓝、鱼腥草、海带、紫菜等。安发生物计划在三年内建立农林渔原料基地100多个,这无疑又将对当地的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力。
东方吹来花千树。“安发模式”很快被福建省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标杆,在全省推广。而高益槐又给自己定下了新的目标,争取到第十二个五年计划末,实现年销售产值50亿以上,为家乡地方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目前。“安发模式”已经引起全国政协、中国社科院的重视,并得到了中组部部长李源潮的批示肯定。2012年6月18日,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上,组委会授予高益槐“6.18突出贡献奖”,更是对“安发模式”的示范效应和创新模式的最好诠释。
赤子之心,终为报国。高益槐在忙碌的科研工作之余,还担负着新西兰中国经济科技促进会会长、新西兰亚洲2000基金会领导成员等社会职务。从2004年2月起,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35个海外科技团体共同启动实施“海外智力为国服务计划”。在“2010年海外智力为国服务研讨会”上,中国科协宣布聘请首批“海智专家”,鼓励其为国服务,高益槐就是其中的一位。
短短几年间,高益槐教授为中新两国的科技文化交流做了大量的工作,促成了两国在科技领域十几个项目的合作,促进了两国科技界和科学家间的合作。2009年,高益槐教授被选为中国政协第十一届海外特约代表,福建政协委员和宁德政协常委。现还兼任中国及有关省份的科技经济顾问和海外交流协会的各种职务。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高益槐认为,中国正处在一个民族复兴的伟大时刻,海内外学人都不能只做一个旁观者,理应去私心,敢担当,有作为,把个人奋斗与国家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创造更有价值的无悔人生!
福建古田,是一座气候温润、物产丰饶的历史古城。生于斯长于斯的高益槐,从小就痴迷的爱上了这片有着丰富生物资源的土地;长大后,他成为国际著名的真菌学家和医学营养学家,近年来,他更用自己的科研成果带动农民奔“小康”,为发展祖国的生物经济和创造性解决“三农”问题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8月中旬,记者在北京访问了这位新西兰皇家科学院首席科学家、新西兰梅西大学瑞德特学院高级研究统筹、新西兰天然药物研究生所长、中国国务院海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协海智专家,听他讲述了他与生物经济的不解之缘,他对“十二五”时期生物科技创新和生物产业发展的看法,以及他心中的家国情怀。
在“生物革命”领域,高益槐是一位勇敢的探索者,几十年如一日地不断向科研巅峰冲击。而这一切的根源,恐怕要追溯到幼年时他与绿水青山结下的深厚情缘。
小时候,高益槐经常随着父亲去采蘑菇,那时候山间、田野、果园中到处都是风味独特的牛肝菌以及清爽脆口的银耳等菇类。平日里,家人给他讲的神话传说中也有许多关于菌菇的故事,比如神农氏尝百草、白娘子就许仙.........潜移默化中,高益槐暗暗立下了揭开菌菇世界神秘面纱的坚定志向。
中学毕业后正值“文革”,无学可上的高益槐就把全部心思用在了研究白木耳、香菇、竹荪等食药用菌的人工种植上。1977年恢复高考,高益槐的成绩在全省名列前茅,有很多名牌大学可以选择,可他却毅然选择了福建农学院,只是为了能继续研究菇类。
1982年,高益槐毕业后留校任教。当时,国家的“星火计划”、“科技创新 ”等浪潮正在兴起,科研成果转化成生产力的喜讯不断传出。高益槐坐不住了,1986年他向学校提出停薪留职,决定回乡下用自己的技术为家乡百姓造福。他认为:“只有到第一线,才能取得技术上的突破。”
在家乡的沃土中,高益槐培育了食用菌新品种迅速取得全面突破,得到了国家、省科委的嘉奖,因而,在1990年他已成为全国50位优秀青年科学家之一和全国18个省、市、县政府脱贫致富的高级技术顾问,其香菇、竹荪、白木耳育种和栽培技术研究纳入到国家科委和省里的“星火计划”,他亦被当地农民誉为“科技财神爷”。
1992年,这位在国内功成名就的科学家再次做出惊人之举-------不顾家人的反对,远赴万里之外的岛国新西兰,从零做起,从栽培育种转入天然生物医学营养的研究 ,很多人对高益槐在盛名之下却放弃一切奔走他乡不理解。“我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高益槐这样说,“当时国内没有先进的医学营养学的研究设备和先进技术,我只能选择出去。”
就这样,年过四旬的高益槐以高级访问学者的身份来到了新西兰皇家科学院,由此揭开了他科研生涯的暂新篇章。1994年高益槐正式成为新西兰皇家科学院土地保护研究所的研究员;1999年受聘为高级研究员、真菌学家;2002年调任新西兰皇家科学院作物和食品研究所任首席科学家,兼梅西大学食品营养和人类健康学院高级研究员、教授;之后兼任新西兰生物活性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2009年,在梅西大学升任瑞德特学院高级研究统筹、博士生导师,同时兼任奥克兰大学博导。
这一切的背后,是高教授夜以继日的付出和在学术上取得的骄人成果。如今,他的专业研究领域涉及到真菌学、医学营养学、天然药物学、药动学、药物代谢学等各个前沿高端领域。共著有英、中、韩等学术专著10部,发表国际论文百余篇。研究成果两次获国际发明奖,获得国际原创性专利6个,发明天然药物、营养保健(食)品、功能型护肤品和天然饮料等四大系列60余款健康产品。
在新西兰,高益槐获得了巨大的成就和荣誉。他研制的天然药物产品“甘诺宝力”,以其卓越的品质和完美的功效,被新西兰政府作为特殊健康礼物赠送给各国首脑,并被誉为“元首级健康品”。他所取得的其他数十种成果也被迅速推向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中国、泰国、缅甸等市场。新西兰前总理珍妮.谢普莉这样对他做出评价:“高益槐是屈指可数的天才真菌学家及医学营养学家之一。我以与他为友而感到骄傲。”
然而,在异国他乡再次功成名就的高益槐却并不快乐,他心中始终有个声音在问:我到底在为谁工作?假如我有一身技术而没给祖国服务,如何对得起生我养我的那片土地?
生长在闽东那片山水之间,高益槐对乡土、乡亲始终有着一份不可割舍的情感和责任。
当年放弃教职回乡下,高益槐就带领其他科研人员用科研成果帮助古田人民走出了一条科技兴农的道理。他用“一朵菇”撑起了古田43万人民的致富之路,让福建省古田县成为闻名一时的“中国食用菌之都”。他的不少研究成功,还被“国家星火计划”推广到中国27个省市,造福了千千万万的农民,他也因此被
当地老百姓成为“财神爷”,成为造福一方的真菌学家。
在海外的日子里,高益槐虽然身在新西兰,但从来没有忘记养育自己的故土。他一直热心于华人权益工作,在新西兰华人界拥有崇高声望,同时还担任新西兰政府“新西兰亚洲2000发展基金会”领导成员,为中新两国科技、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他时常抽空回国讲学,时刻牵挂着家乡农民的致富问题。每次回国,他都会到家乡看看。
高益槐看到,尽管中国经济发展迅速,但农村依然很苦。虽然政府不断加大支农的力度 ,取消了“农业税”,给予农民各种补助资金和“反税”,但终究没有解决从“输血”变“造血”的本质问题。他就琢磨,能否用自己掌握的生物前沿科技,在家乡发展特色生物经济,推动当地新型产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他想:“如今全国各地培育的各种菇类已供大于求,人们将它作蔬菜吃,这能消耗多少?如果用我们研究成功的独特的专利技术,将它经过精纯提取做成功能型'甘诺宝力’系列高级健康品、天然药物和精细化工产品,就能消耗应用大量的鲜、干菇。让菇农增效增收,带动起一片农村产业。”
带着这样的思考,在海外有着优越生活条件的高益槐毅然决定回国,用自己的科研成果造福乡亲,报效祖国和人民。从2005年起,高益槐陆续投资2000万美元,在家乡福建宁德成立了安发(福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安发生物)。
几年间,安发生物已在省内外建立原料基地20多个,大力推广“企业+基地+农户”的合作模式,推动农村就业、农民致富、农业增收,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截止目前,使用的农林牧副渔等原材料已达一万多吨,原材料收购金额达到8000多万元 ,直接带动农民增收6000多万元。公司旗下的生物科技园自2010年9月份正式投产后,2010年度已完成年销售产值1.68亿元人民币,纳税532万元;2011年实现年销售产值3.46亿元,纳税超1100万元,按此势头,每年都有翻番增值的可能。
作为中国科协“海智计划”福建生物科技及农源型工作的示范点,安发生物还在宁德兴建了一个占地125亩的现代化国际科技生物园,期望建立一个国际性的现代化的“农源型工业===生物产业====生物经济”的较为完善的产业链模式。
“生物产业是‘十二五’规划中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型产业的组成部分。我们只要静下心来,在山、水、海、田上做文章。地上地下,海里海上,都有无尽的宝库,只要发挥区域特色资源优势,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百姓生活就一定能够丰裕富足。”高益槐如是说。
“长期在海外工作和生活的经历,让我对爱国有更深的理解。我一直认为只有出过国,才会更爱国,更想为国家做点事。”高益槐感慨的说,“科技强国、实业报国是每一个海外学者不能割舍的情怀”。
高益槐认为,21世纪是生命科学和生物工程的世纪,国药兴邦、济世、腾飞、走向世界,最好的时机已经到来。“我想用我多年的研究成果和思路,教会家乡父老‘使用鱼竿钓鱼’。”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迅速提高国内相关领域科研创新的能力,建立有效的技术支撑体系,对生物资源原料进行规范种植和深加工,提高其价值,从而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带动多层次生物产业的发展。
几年来,在高益槐的苦心经营下,安发生物科技园区的建设、发展,为福建省发展新型产业提供了一个成功的典范。它不仅为宁德当地提高农业附加值、推进生物医药产业化进程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也标志着福建省的生物科技产业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仅2011年,安发生物就使用农林牧副渔原料5000多吨。当地拓荣太子参的价格由4年前的不到40元/公斤,飙升到现在的360元/公斤;古田银耳和其他食用菌价格也普遍上升了15%。而安发生物涉及的生物原料已达300余种,除了20几种菇类外,还包括枇杷、荔枝、桂圆、橄榄、茶叶、绞股蓝、鱼腥草、海带、紫菜等。安发生物计划在三年内建立农林渔原料基地100多个,这无疑又将对当地的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力。
东方吹来花千树。“安发模式”很快被福建省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标杆,在全省推广。而高益槐又给自己定下了新的目标,争取到第十二个五年计划末,实现年销售产值50亿以上,为家乡地方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目前。“安发模式”已经引起全国政协、中国社科院的重视,并得到了中组部部长李源潮的批示肯定。2012年6月18日,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上,组委会授予高益槐“6.18突出贡献奖”,更是对“安发模式”的示范效应和创新模式的最好诠释。
赤子之心,终为报国。高益槐在忙碌的科研工作之余,还担负着新西兰中国经济科技促进会会长、新西兰亚洲2000基金会领导成员等社会职务。从2004年2月起,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35个海外科技团体共同启动实施“海外智力为国服务计划”。在“2010年海外智力为国服务研讨会”上,中国科协宣布聘请首批“海智专家”,鼓励其为国服务,高益槐就是其中的一位。
短短几年间,高益槐教授为中新两国的科技文化交流做了大量的工作,促成了两国在科技领域十几个项目的合作,促进了两国科技界和科学家间的合作。2009年,高益槐教授被选为中国政协第十一届海外特约代表,福建政协委员和宁德政协常委。现还兼任中国及有关省份的科技经济顾问和海外交流协会的各种职务。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高益槐认为,中国正处在一个民族复兴的伟大时刻,海内外学人都不能只做一个旁观者,理应去私心,敢担当,有作为,把个人奋斗与国家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创造更有价值的无悔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