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销网:位于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园区,汇集首都技术、人才、文化、政策优势。专为各品牌直销商家量身打造, 致力提供最全面、最美观、快速稳定的网络直销平台。已逐渐成为顾客和直销商家值得信赖的服务平台。欢迎直销商家立即入驻,把握先机,赢得直销未来。
火疗与健康
发布时间:2013-09-22
古今火灸疗法共分为14大类,共计115种,火灸疗法是我国独特的针灸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灸疗与针刺疗法并称为针灸疗。针灸疗的产生早于方药,就针灸而言,灸法可能更先于针法。关于火疗的起源,虽然目前还缺少可靠的资料来印证,但是多数学者认为,这一疗法不会晚于原始社会。
一、火疗的起源
(一)北京人发现火疗
根据近代考古学研究证明,我国早于170万年前“元谋人”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已懂得用火。距今60万年前的“北京人”则已长期用火。先人们在用火过程中可能因偶尔不慎灼伤,结果却使身体另外一部分的病痛得到了意外的减轻和痊愈,多次的重复体验,于是便主动以烧灼之法来治疗一些病痛,逐渐产生了火灸疗法。
(二)春秋战国始有记载
火疗的文献记载,可追溯到春秋战国。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士的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既是已知最早关于经脉的专著,又是首次记载火灸疗法的医学典籍。
先秦两汉是我国传统针灸医学的重要形成时期。产生于秦汉之际的医学巨著《黄帝内经》,把灸法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进行系统介绍,强调“针所不为,灸之所宜”(《灵枢?官能》)。火疗的适应症包括外感病、内伤病、脏病、寒热病、痈疽、癫狂等。《黄帝内经》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火灸疗法的基础。
(三)东汉初步形成体系
东汉张仲景所撰《伤寒杂病论》一书,其内容经方药辨治外感热病及内伤杂病为主,尽管针灸条文不多,其中《伤寒论》载灸法7条,《金匮要略》2条,复出2条,全书实为7条,但是,对灸法的应用和禁忌证较之《黄帝内经》有所发挥。
(四)晋唐宋代趋于成熟
从两晋至唐宋,是我国针灸医学史上灸法发展的最重要的时期。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火疗专著是三国时期曹翕(曹操之子)所撰写的《曹氏灸方》,共有七卷,惜已佚。晋隋时期医学家陈延之,是提倡火疗的先驱之一,所撰《小品方》是我国古代一本重要方书。他指出“夫针术,须师乃行,其灸则凡人便施。为师解经者,针灸随手而行;非师所解文者,但依图说文则可矣;野间无图不解文者,但遂病所在便灸之,皆良方。”表明火疗简便有效,易于推广。
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其著作《千金要方》及《千金翼方》之中,也载述了大量火疗内容,在灸法上,又增加多种隔物灸法,如隔豆鼓饼灸、隔泥饼灸、隔附片灸及隔商陆饼灸等。在火疗防治范围上有较广的扩展。
(五)远播亚洲欧洲
火疗起源于远古,形成于秦汉,发展于晋唐宋,成熟于元明,到清代产生宫廷秘方,近代渐衰;公元6世纪东渡日本,公元17世纪西进欧洲,历经曲折,在现代获得极大进展,并已展示了广阔的市场前景。火疗是传统中医火灸疗法的简称;又称,灸疗、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