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在直销网:位于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园区,汇集首都技术、人才、文化、政策优势。专为各品牌直销商家量身打造, 致力提供最全面、最美观、快速稳定的网络直销平台。已逐渐成为顾客和直销商家值得信赖的服务平台。欢迎直销商家立即入驻,把握先机,赢得直销未来。
浅谈如何开始荣格事业
发布时间:2014-05-26
我们大家谈谈如何开始我们的荣格事业,直销最大的魅力是倍增,倍增最快的方法是复制,所以今天我们谈的内容正是各位以后要向你的合作伙伴去谈的,今天谈到如何开始的目的是要大家要将今天所学到的东西拿去教给你的合作伙伴。很多人做荣格很认真很付出,但是老不见成果,自己也不晓得问题究竟出在哪儿?现在告诉各位怎么检查并将今天所谈到的内容列出大纲。然后,将你正在进行的拓展荣格的方式做一对比,看了少了哪一样?如此就能知道问题出在哪里?无论做什么事,首要的是心态、是态度,怎么知道自己认不认真呢?精确的执行每一个步骤,就是认真。
今天的题目是如何开始,述说的对象是新加盟荣格的朋友,所以要首先了解新朋友的心态,同时也为朋友建立一起从事荣格事业的理由。
赚钱是最主要的,赚钱可以买房、买车等等。但还有更重要的大家知道吗?人对未来是无知的,这将是一种恐惧的存在,人们对于未来充满深深的不安全感,而钱,是解除这个恐惧的唯一工具。孩子生病、家人生病、自己生病,人们都有心底的忧虑。孩子长大了,需要到国外读书,这也是心底的忧虑,等等等等很多,这些都需要钱,最好是源源不断的收入,而荣格可以满足此点。
做荣格的动机确定,下一步就是开始动手做。我相信只要完成四个简单的动作,我们就可以达到目的。哪四个简单的动作呢?一、使用产品,二、列名单,三、销售,四、推荐。请大家注意,虽然这四个动作排出了一、二、三、四的顺序,这只是为了方便说明。在实际运作的时候,却不一定是这样的顺序,也没有规定要限定在多少时日完成。
一、 使用产品
中国人做生意最讲究“口碑”,什么是“口碑”?顾客说一句比老板说十句还有用。试用产品的目的,是藉着使用产品的过程认同产品,肯定产品。
二、列名单
新会员认同产品,我们便开始进行第二个动作----列名单。许多人不明白列名单的重要性。各位知不知道什么叫提纲挈领?一件丢在床上的穿过的衣服,你希望一把抓起,然后这件衣服呈现出有条理的样子。你会抓在哪里?领子!对,除了领子,你抓任何一部分都会不对劲,列名单就是抓领子。名单一列好,整个事业的蓝图就出来了。我们说过荣格的重点在人,名单的内容是人,名单就是重点。列名单认真的人荣格事业便发展很快。这个名单永远不要丢掉,以后你还会用上,当你坐下来列名单的时候,你会有投入事业的感觉。一般事业要拿钱出来投资,因此钱一掏出来,就开始有做事业的感觉。而荣格的资本便是你的人脉关系,列名单就相当于拿出资金。假如各位没有认真列名单,就不会有这种感觉。列名单的时候有一个重要的原则,不要事先判断你打算推荐的对象是否会对荣格感兴趣,(金钱+事业+健康+零风险,天王老子都吸引得到),各位可千万不要妄自菲薄。你分别地列出所有认识的人名字之后,稍加分类,有些年龄实在太大的老先生、老太太,可能当做客户反而更加适当。因为确实不容易要求老先生、老太太背创业稿子。若年龄与我们相当,则当然列为推荐事业的对象。
三、销售
教下属合作伙伴出去销售。我们说过,由于直销是以购买为基础开始的,没有购买就没有生意,没有生意就无从产生利润。我们是分享,分享朋友使用,我们不是推销,荣格公司也不让你推销。有的人可能认为推销是件很丢脸的事情,其实他是忽视了。一个科员趴在办公桌上一个月,然后领薪水,其实是因为推销销售自己成功,否则他不会被录用。荣格事业销售分享产品与一般推销业务也不大相同。一般推销业务几乎是陌生拜访,例如卖机器设备。而我们只是简单的将好的东西销售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亲戚。问题是周围的朋友都需要吗?当然,只要他还呼吸,他就有必要用我们的产品,维护她的健康。销售时有一定的销售技巧与应注意的地方。诸如:如何开口分享产品,如何追踪做下一步接触、、、、、等等。
销售其实是很有意思的,一般人初开始销售时,目的只是藉销售赚钱。到后来却变成喜欢销售。刚开始时,你对产品信心不大,因为你自己使用觉得有效,但不知别人是否也和你一样有同感。因此自己使用只是获得一点儿信心,但是建立十足的信心是从销售给很多人后逐步产生的。再者,你会爱上销售是因为它会为你带来成就感。事实上做任何事都可以为我们带来成就感。
销售任何产品在朋友购买的瞬间都会有成就感的。所不同的是,假设你的产品是有用的,使人美的或观赏用的,成就感只在交易的一刹那,过后就消失的无踪影。荣格带来的是健康,是事业,拯救的是生命,给与人的是美好,这种成就感是神圣的,是一生相随的,这种成就感会逐步转化为使命感,这也就是我所说的,逐渐演变为销售而销售,一生乐此不疲。
销售分享,分享可以赚钱可以带来成就感,很好!可是你一个人的时间、能力有限,你个人的人际关系也有限,讲赚钱赚不了多少;讲助人也帮助不了几个人。那么,要怎么去扩大呢?
四、推荐
什么是推荐?我们前面说销售,销售分享产品是将产品推荐给朋友,现在说的是将这个事业推荐给朋友,让他也来做和我们同样的事情。荣格有一套公平的奖金制度,你的朋友因此而有钱赚,你也因此增加收入,于是就可以逐步拓展出一个庞大的行销网。
所以我们碰到每一位新朋友,我们就告诉他这简单的四个动作,要他照着做。从一开始试用产品,然后列名单,然后销售、推荐。当他推荐的新朋友也打算来进行荣格事业,于是这简单的四个动作又重复一次。荣格事业就这么简单,循环不已,也就因此而生生不息。
对于一位新加盟的经销商或你正打算吸引他来做荣格的推荐对象,我们一定要详细的告诉他,如何开始荣格事业,同时要告诉他怎么做,并且明明白白的让他知道,我们会亦步亦趋的陪着他一道前进。这样,他自会在他的脑海里画出一幅蓝图,编织美丽远景,好事业很多,为何不去做?而只选择荣格?因为荣格比别的事业多了一样,就是还顺便将成功模式一并教给你。换句话说,荣格事业比别的事业多了一份成功保证书。所以大家在推荐新人的时候,不要忽略了这个非常重要的手段。
什么是从事荣格的捷径呢?绝不只是让顾客加入会员享受优惠权,这反而是绕远路走进死胡同。做荣格你或者以点带面,或者量变到质变,一般的朋友新加盟荣格一定要做一个量变的过程,一则有个很好的实践历程,会得到成长锻炼,变得拥有专业。二则通过不断地行动,你才会觉察到哪一位会员是能够长久的和你合作,是你坚实的合作伙伴。每一位新会员必须要有这个量变的过程,而且要一鼓作气,直捣黄龙,否则时间拖久了,连自己都觉得累。所以我们告诉新会员,你要在刚加盟荣格的前三到六个月去推荐20—25个人出来,依据三分之一的原则,会有三分之一的6—8个人购买资料,可能试用产品,但是没有接下来的第二、第三、第四个动作,不管你怎么推,他都不动。另外三分之一6—8个会员,他们很想做,可能四个动作也进行了,可是没多久就停下来,原因很多,我现在不一一叙述了,反正结果都是做了不长时间就不做了,那还剩下最后三分之一6—8个会员,他们下的决心比较大,努力的程度比较足,他们会持续的做下去,其中大约一半的会员会比较快的脱颖而出。
有一些家人问,我推荐的人数很多,可也没有做上个经理,是咋回事儿?很简单,你没有把握“推荐一个值得推荐的人”的原则,有些人是会员了,其实他只是一个顾客,你简单草率的推荐了他,以为自己很顺利,其实不然。我们应以企图心来作为是否推荐的标准,你最好去推荐企图与你一样或超过你的人。掌握这个原则,你的荣格事业每向前迈一步,就是真实的前进了一步,每向上爬一寸,就是真正的登高了一大截,其间纵有起落,也不会幅度太大。
接下来我们怎么开始实际操作?我在前面已明确了如何开始有四个动作。一使用产品,二列名单,都是动动嘴。三要她去销售去分享,这要动动手,大家一起学会产品的品质示范,也不算复杂和困难。最难的是第四点,荣格事业能否扩大的关键在于是不是推荐了下属之后,还能够让下属继续推荐下去。许多家人对如何让新会员具体踏出第一步感到棘手,一般做到二三层就不好做了,我告诉各位,其实很简单,就是帮助他建立小的、家庭式的、专卖店聚会,他同意了,这是具体的踏出一步,他不同意,你也因此可明确的知道如何对待他。也就是说,你可以判断是继续将时间耗在他那里,等他启动?还是赶紧面对现实,快点推荐新的会员?
要帮助你的下属建立家庭或者专卖店会议。因为他刚刚开始,虽然他也明白荣格是个值得从事的伟大事业,但他还不能完整的向他人说明白荣格,所以我们有义务帮助他向他的朋友解说。可以在家里、小饭馆、公园、咖啡厅或者专卖店等空间,这都是家庭聚会。但有几个重点必须注意。一、你自己会讲制度或者说荣格模式,模式的说明必须是统一的,每个人必须说的一样,这是唯一成功之道。没有家庭聚会或者无法顺利进行,你可以尝试帮助他与他的朋友一对一沟通,目的还是示范给他,教他也会做一对一沟通。也是讲制度、公司和产品。你的荣格事业发展的关键在于你是否教会下属和你一样会讲解制度,还要和你一样会教给别人。大家要牢记这一点,将来你的团队才会又强又稳,生生不息。
家庭聚会的地点可以不固定。
每一次聚会结束后还能订出下一次的聚会,这才是成功的一次集会。
五、二次集会原则
如何开始的目的,一则为下属勾勒了一个蓝图,一副远景,让他对经由从事荣格会有什么样的前途有一个粗略的轮廓。二则告诉新朋友,他需要踏出的第一步在哪?当新朋友开始使用产品、列名单这两个步骤,这还需要一段时间(教育要有阶段性)。在这里我谈二次集会的原则,只是让他有个粗浅的概念,荣格是有计划、有组织发展的事业。
所谓二次集会原则。假设A是新会员比较积极投入,我们帮助他,再从他的朋友里找到B,再帮助B,再从B的朋友里找到C,然后一直向深处发展、、、、。
我最近买了新笔记本,在新的扉页上写下:每天都是新的开始,永不放弃,信念就是我的生命。与各位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