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转让,微信40930845,先到先得

加载中...

☏转让洽谈微信40930845

商家入驻 在线咨询
当前位置: 赢在直销网 > 行业动态 > 站桩中“呼吸、脉搏、血液、微循环”等运作机理及变化(二)
想了解更多直销资讯,尽在赢在直销网
文章详情页广告

站桩中“呼吸、脉搏、血液、微循环”等运作机理及变化(二)

发布时间:2014-01-21

2.呼吸的概念

人体与外界环境进行不断的气体交换的过程叫做呼吸。人体的任何组织,为了维持其生命都必须进行氧化过程,如果没有足够的氧气,氧化过程就不可能实现。氧化的结果就能释放出能量,这种能量是有机体生命活动的源泉。

人们在呼吸时,肋骨和横膈膜同时活动,根据胸部的结构和呼吸动作的不同,可分为腹式呼吸、胸式呼吸以及混合呼吸。腹式呼吸主要是膈肌收缩;胸式呼吸主要是肋间肌的收缩;混合式呼吸则为膈肌和肋间肌的共同收缩。男人一般为腹式呼吸,女人则为胸式呼吸,但是呼吸形式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一般人的呼吸形式皆为混合式呼吸。

人的呼吸频率与年龄、性别、身体姿势、外界温度和居住地的海拔有关,成年人的呼吸频率大约相当于心跳频率的1/4,每分钟平均为12—18次;呼吸次数也与年龄有关,新生儿每分钟呼吸60次,5岁的儿童每分钟25次,15岁以上则减为12、18次。女子的呼吸频率比男子快一些,平均每分钟多1—2次,躺卧时呼吸频率要比站立时少,睡觉时比清醒时少,这是由于机体代谢机能减少的缘故。当肌肉进行收缩运动或情绪激动时,呼吸频率跟脉搏一样也是增加的。

在进行肌肉运动时,由于运动性质及运动种类之不同,运动速度及持续时间的长短不同,以及用力大小之不同等等原因,呼吸频率的增减情况也各不同。因此,呼吸频率又作为测定人体健康程度与锻炼程度的指标。

(1)呼吸器官的机能

人的主要呼吸器官是肺。在肺中,血与外部环境进行气体交换,血在肺中获得氧气,并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血从肺中将氧运输到组织,从组织将二氧化碳运输到肺,所以血在气体的交换中起着重要作用。

 肺中的空气必须经常更新,否则血与肺间的气体交换就不能持续进行。肺中空气的更新称为肺的通气,即肺中含氧量少、含二氧化碳多的栋气从肺中经呼气排出体外,而外界中含氧量多的新鲜空气经吸气进入肺中。

肺的呼吸形式是最完善的。在进化到高级阶段的高等动物,即哺乳类才产生这种形式的呼吸,人类的呼吸也是这种形式。较低等的动物是皮肤呼吸、鳃呼吸、气管呼吸、肠呼吸等等。

呼吸是由以下三种过程组成的:

①外呼吸或称肺呼吸

这是在肺中进行的机体与外界环境间的气体交换,即血与肺间的气体交换和肺与外界空气间的气体交换。

②内呼吸或称组织呼吸

这是在细胞组织内进行的呼:吸过程,即进行氧化、消耗氧和产生二氧化碳的过程,以及组织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⑧血液运输气体

这是血液把氧由肺运送到组织,将二氧化碳由组织带到肺中的过程。

(2)呼吸运动的调节

呼吸运动是许多呼吸肌肉协同性的活动,主要呼吸肌为膈肌与肋间肌。呼吸运动经常能适应机体代谢的需要。代谢率降低时,肺通气量减少,增多时肺通气量增加。由此可见,呼吸运动是在完善的神经调节之下进行着的。

调节呼吸运动的神经中枢称为呼吸中枢,其最基本的部位是在延髓。实际上,呼吸运动不仅受到中脑、桥脑与延髓某些神经原的调节,间脑以及大脑皮层的神经原同样能对呼吸运动发生调节影响,使得呼吸运动能够完善地适应于体内外环境的变化。因此,广义的呼吸中枢应该是包括大脑皮层在内的各级中枢部位与呼吸机能调节有关的各种神经细胞群,而延髓的呼吸中枢则是最基本的部分。

由于呼吸肌为横纹肌,而横纹肌的活动则一般均受大脑皮层高级神经活动的严密控制,故呼吸动作除表现自己.的节律性以及受许多非条件因素的调节外,其频率与强度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意念”的控制。换言之,亦即受到高级神经活动的控制。

人在清醒时,讲话、读书等发声动作无一不与呼吸动作密切关联。其他如思维、注意新事物的出现、行走、跑步、举重物等等,也几乎无一不影响呼吸的形式、幅度、频率和节律性。

呼吸机能与机体其他机能密切联系,除呼吸器官以外,其他内外感受器的刺激对呼吸也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有些反射性影响具有很大协调性意义,如吞咽时暂时抑制呼吸运动,这种反射的适应性是很明显的,假如不发生这种反射,食物将有进入呼吸道的可能。皮肤的痛刺激及冷刺激对呼吸有加强作用,此外许多内部感受器的刺激都可反射性地影响到呼吸中枢的活动,如腔静脉和右心房内压力突然增加时,亦能刺激呼吸。

(3)站桩练功中的呼吸运动

站桩练功中的呼吸运动,以舒适自然为主。首先要知道练功的效果,并不在于呼吸的形式之如何,呼吸形式并无好坏之别,而且疗效的大小与呼吸形式并无直接的关系。因此,不必有意识地去追求某种呼吸形式,以避免发生人为的副作用。

站桩时,由于两手及两肘改变了平时所保持的下垂状态而成举起姿势,并需一直地保持下去。因此,肩背部及胸廓上部的肌肉为了保持这种姿势不动,就对提升肋骨完成胸式呼吸运动的外层肋间肌造成一定程度的困难。这样,由于上肢姿势形态的改变,不能顺利地进行胸式呼吸,就自然而然地迫使膈肌下降来加大腹式呼吸运动的作用,以弥补胸式呼吸之不足。所以,在站桩练功的过程中,虽然并没有教导患者有意识地训练腹式呼吸法,但是实际上他们已经在不知不觉中由于姿势形态之所迫,必然会开始自然的腹式呼吸。这种由于姿势形态的改变自然形成的、无意识的腹式呼吸,可以避免有意识地去追求腹式呼吸所产生的各种不

良反应。

站桩练功达到一定水平后,由于上肢肌肉耐力的增强以及肩背部肌肉学会了放松,不发生过度紧张,这时上肢的抬举姿势就可减轻对肺部的压迫作用,因而,呼吸时可见到锁骨下肺尖部的扩张收缩,这就加强了胸式呼吸运动。

总之,呼吸运动是根据身体内部每一时间内的活动情况和各组织器官的实际需要,由呼吸中枢自行调节。当全身肌肉运动量增大时,机体当然就需要大量的氧,同时也产生了较多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可刺激呼吸中枢产生兴奋,便自然地加深或加速呼吸运动,以调节物质代谢的变化,因此,这时不要有意识地停顿呼吸,或故意地减慢呼吸,或进行闭气停息等动作,以便使机体能够自然地根据当时的需要吸入充足的氧气和顺利地排出不必要的二氧化碳等废物。

站桩练功时,以鼻孔呼吸为主,但在鼻孔通气不畅时,或仅用鼻呼吸不够用时,也可以用口呼吸。

(4)站桩对呼吸器官的作用

经过站桩锻炼后,呼吸器官的结构和机能都将发生很大变化。

首先可使膈肌与肋间肌的放松与收缩能力提高,胸部发育良好,胸围加大,肺的通气量增加,呼吸的幅度加深,呼吸频率变慢,从而提高呼吸机能等等。

一般开始站桩练功的最初阶段里,呼吸频率表现增多增快,有时会夹杂着一次较深长的呼吸,并有轻微的闷气感觉。这是由于对站桩姿势不习惯,肩、背、胸等部肌肉群的放松程度不够完全,胸围扩展不大,肺通气量较小,因而促使呼吸次数增多(20~30次)。但是,经过一段时间坚持站桩锻炼之后,就可以见到呼吸频率明显减少(15~10次),幅度明显增加,膈肌与肋间肌同时收缩,吸气时胸廓明显扩大,肋骨明显上升,尤其第七对以下的肋骨间隙明显变宽,腹部明显突起等等。这主要是因为站桩时要求头直、目正,身体保持直立,不许弯腰,不许低头,双手抬起,两肘外撑,肩部、背部肌肉必须放松,不许用力,从而减少了肩臂对肺部自然的压迫作用,因而可使胸围活动范围增大,通气量亦随之增大。同时由于这种姿势条件的本身可以保证在站桩进行过程中,不仅不致发生摒息的作用,反而又使声门扩大,胸腔内压也不会增高,支气管平滑肌可保持弛缓状态,呼吸道的口径不但不致被挤压变窄,反而能扩张变宽,使空气进出肺内没有任何阻力。因此,可使肺通气量相应地增加,对肺泡的通气效果更为有利。

站桩练功时,四肢的骨骼肌、心脏、呼吸肌及其他各器官对氧的需要量显著增加。因此,必须加强呼吸,加大肺通气量和血液循环来满足这些器官对氧的需要。当组织中氧化过程加强时,组织中的分压即剧烈下降,促使大量氧气由血液中分离出来供给组织。这样,肺泡里的氧大量进入血液,肺泡中氧含量减少,与此同时,相应的大量二氧化碳由组织中进入血液,血液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就刺激了呼吸中枢,加强呼吸运动,因而肺通气量就相应地增多。

站桩练功时由于呼吸加深,牵引肺泡扩大,这时连平时闭锁的肺泡也都扩展开来,肺通气量因之加大,单位时间内吸入肺脏的氧气就增多。同时,肺泡壁的通透性也加大,肺部毛细血管扩张,肺的血流量增多,所有这些变化都促进了血液与氧的结合加速和二氧化碳的迅速排出。因此,经过有计划地连续站桩训练后,在站桩练功时脉搏增多,呼吸加深,频率变慢,并且有一种舒畅轻松的感觉。

上一篇:站桩中“呼吸、脉搏、血液、微循环”等运作机理及变化(四) 下一篇:站桩中“呼吸、脉搏、血液、微循环”等运作机理及变化(一)